首页 玄幻 仙侠 都市 历史 网游 科幻 言情 其它 男频 女频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斗篱小说讲的什么

作者:纳兰静语 剧情很好,而且越虐越想看,小强般的女主 字数:10287 更新:2023-02-15 14:27:21

1、墨香铜臭的天官赐福大概讲了什么啊?好看不?

天官故事确实很长,伏笔很多,我刚开始看到八月半这边也很乱,但是后来真的完全进到故事里面的,简单来说就是谢怜的成长史不管命运有多磨人最后也坚持了本心的故事,花花一直在追随谢怜真的是那种很让人感动到心肺的爱,至于其他配角也有自己的故事,慢慢看吧,真的是一部很值得看的小说!

仙乐太子谢怜神武大街救下还是小孩子的花城,给他活下去的信仰,花城百世沦陷。后来仙乐国破(跟谢怜有关,此时还为人的花城进入谢怜军队与永安国作战,第一次死),谢怜信徒尽失(花城唯一一个留下的),万剑穿心,在白无相的教唆下,差点成为白衣祸世第二,想召唤人面疫复仇,但被一个老百姓关心,给了他一顶斗笠(斗笠的由来),谢怜重新拾起信仰,花城化为无名鬼魂替他接受万鬼诅咒(第二次死,后成为鬼王),后来谢怜与白无相也就是君吾决战,花城渡法力爆咒伽助谢怜,最终君吾战败被封印,花城因渡太多法力化蝶离去(第三次死,这里超感人),一年后,花城归来与谢怜永结连理,百无禁忌。

①万神窟章节花城与谢怜心意相通

②君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他和谢怜一样都是太子(君吾是乌庸国太子),国破后信徒尽失(这里真是一个也没留下,心疼),后黑化,白无相是分身,神仙当过,鬼王也当过,看到谢怜后故意给他安排了和自己一样的命运,想让谢怜成为和他一样的人,但谢怜没有,他在决战战败后的表现我仔细揣摩了很久,但还是不确定他执念有没有消,但应该是彻悟了吧,是一个可怜可悲的角色

③国师即是谢怜的国师,也是君吾的国师,他陪伴君吾,辅佐谢怜(因为思念乌庸国的日子),君吾对谢怜的厌恶一部分原因也是国师辅佐谢怜让他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

④青灯夜游——青鬼戚容是谢怜的表弟,以前崇拜谢怜,后来仙乐国破后仇视谢怜,想学花城血雨探花,但不会只能倒挂尸林(够重口的),后来附到一个小娃儿的父亲身上,为救小娃儿而“死”,本书搞笑担当

2、《金黄的大斗笠》的作者高风的详细介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代表作)

金黄的大斗笠

各位好,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初中的语文教材。

第一册课文是从《短文两篇》开始。我们今天先读的这篇《金黄的大斗笠》轻松有趣,我的理解是托福编课本老师的善意,不要先吓着大家了。但愿它象征着各位这学期的有趣和轻松。

我的备课总是从收集资料开始。在今天的时代,当教师和当侦探有一点点相像。要是不信,请看我是怎么找到课文作者高风先生的。

我认识的朋友里没有一位叫高风的,手边辞书中也没查到他。我看到的备课参考材料中缺乏这篇的作者介绍。好吧,那就上互联网去找。“高风”是个常见的词语,用它当关键词搜索,竟跳出37900个结果,多数是“高风亮节”,看到明年都看不完。我毕竟是个“网龄”五年的“老虫”啦(人在沮丧的时候要及时夸夸自己),经我把关键词巧妙组合,在全世界范围里毕竟搜出一篇发表在《扬子晚报》上的《老王出书》(作者庾康),与高风也与我们有关:

“老王的一篇文章曾被初中教材收入。这件事我们说了多少年。有时向老王索要来看,他说,他也不知是哪篇文章。这是篇什么样的文章呢?这在我们心中始终是个谜。这次,老王终于把它寻出来编在书中,篇名叫《金黄的大斗笠》,人的纯真,大自然的纯真在老王老辣而随意的笔触中美好地呈现。在书中,我还读到老王写这篇文章的经过,真有夙愿已偿的感觉。”

从这篇救我命的文章,我探知高风是男性,本姓王,爱抽烟,为人坦诚,勤于助人,从事编辑工作。他曾在一篇序文中这样写:“当编辑,上班编来稿,自己写作只能在业余。……让我自慰的是,我用我的笔写了我对生活的感受,我的认识,我的真诚。我所以喜欢散文,就因为它是个比较能够自由表达的文体。……日子是人的年轮。就写作而言,白天交给了人家,我只拥有夜晚,这年轮可以说是似有若无吧!”

有了这个侥幸的开头,我便能从江苏省文联的网站查到长文《江苏文艺志》,其中的一段是我要的:

“建国后,高风(王劭)的散文代表作有《记忆的一次碰撞》、《光点》、《海的情怀》、《一匹老马的生日》、《山村》、《一片湖》、《的枝叶》、《似有若无的年轮》和《烟历》等。”

这下子信息多了三倍,姓名都有。很快,我又追查到他是江苏省报纸副刊编辑协会的会长,南京《新华日报》副刊编辑。鼠标点进去,竟然还有照片,照片竟然还能放大。呵呵,真是激动人心啊,我看见了高风先生大大的侧影,他正专心地在一份材料上写字,年纪不轻了,没有白发,脸庞消瘦,很有知识分子气。这照片是抓拍下来的,自然朴素,没有一点摆姿势的生硬。我看他,他不看我,他不知道我找他找得好苦!

接着出现了戏剧性效果:我在“新传达”网站的“江苏副刊”栏目查到了《江苏省第十二届报纸副刊好作品获奖目录》,高风的散文《太阳和云》荣获一等奖。正要收兵,忽然瞥见在他大名上面三个,竟是一个“陈村”。惭愧,我的《去见史铁生》也得了奖,怎么还没人通知我呢。感谢老天,感谢互联网,我和高风先生原来早就排在一起了。

我随手给南京的文友发了个电子邮件,请他帮我联络高风先生。

我写这些,一是希望讲课从轻松的讲故事开始,二是请大家和我一起赞叹互联网的神奇。在网上,我另买过几张卡,可以联网查找几十万册图书。写作时,我将电脑挂在网上,稍稍一弄,那些需要核对的引文,一一会在屏幕上跳出来。这样的写作,不仅仅是劳动,有时与玩电子游戏也差不多少。

下面,我们开始阅读课文。

这篇散文,读起来应该没什么障碍。很少难认的字,也不讲叫人头痛的大道理。它用欢快的节奏,一路蹦蹦跳跳地写下去,行文有弹性。我们知道,写文章又叫“创作”,意思是要写得和别人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独特的说话方式。就像各位的脸,如果都和别人长得一样,这世界该多么无聊!这篇课文,有个特别的地方,它所写的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所用的却是写童话的手法。它让一样样东西都有灵性,换句话说,它把它们都当人来写,“拟人”。这种所谓的“手法”、“技巧”听上去没感觉,对着课文一看就明白了。我们看课文吧。

文章开始。天上,风刮来一团乌云。如果就这样平淡地写,也没错,不过它是另外一篇文章了。作者写的是“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那团乌云,被他这么一写,就贼头贼脑了,存了心要做捣鬼的事情。而风呢,和乌云狼狈为奸,推波助澜帮云溜过来。那风是有力气的大风,能推别人爬上山头。请注意一下那个“爬”字。本来,人登山叫爬山,从低到高。云本在天上,常常飘得比山还高;就算它挂在山腰,也常常懒得去爬上山头。云上了山,平常的说法是“黑云遮住了山头”,写得很客观,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这里用了一个“爬”,和前面的动词“溜”一样,有一种主动,还有一种在使劲的感觉。舍得花力气去干坏事,可见那两个东西(乌云和风)是下了决心了。它下决心去干啥,为什么非要说它想捣鬼?我的推论拆穿了很简单,是从那个“偷偷”来的,做好事还用偷偷摸摸吗?

乌云为什么要费那个力气去爬山?原来它是要到山的那一边。想必它在这边玩够了,要去那里耍一耍,将心比心,我们也常常这样。阅读中,我们的目光是随着乌云在移动,也爬上了山,可以看景了。因为身子已经从山的这边挪到了山的另一边,所以,山那边成了作者写的“山这边”。

看景看到山这边,用一句成语,是“豁然开朗”。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山这边的景色。因为这篇散文主要是叙事而不是写景,因而他才写了一句就停下来,像在画写意画,泼出一滩绿色后,急忙点出绿海中的那个男孩。所有的景色都成了那个男孩的背景。那男孩只穿一条短裤,这是文明要求一个人的最少的衣裳了。写他穿得少,是让他更亲近自然。有什么比阳光下的皮肤更亲近自然呢?如果让他穿一套校服,穿条牛仔裤,后面的文章就难写了。

这男孩手里有东西,不是羽毛球拍,不是一杆大旗,而是一根树枝。想到树枝,很容易把它想成老师的教鞭,光秃秃的,发出寒光。作者让“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这一点绿色与男孩身后的大片绿色呼应着。更重要的,枝条上的生命与那绿海的生命呼应。树枝在男孩的手中挥动,是活的流动的,所以用了“歌谣”来比喻。这比喻非常好,新奇而贴切。这镜头我们也看到了,想不出,作者把它说出来了。这就是俗话说的“人人意中所有,人人语中所无”。绿色的“亲切”不必解释了,那“柔和”,我想是因为蓬勃的生命,它总是唤起我们柔和的情感。

本来,这文章里没有作者的身影,文章装作作者不在的样子。这一句“歌谣”的比喻让作者现了身。它不是风说的、不是云说的、不是男孩说的,只能是作者在说。严格地看,因通篇不是这写法,突然冒出作者有点问题。但因为这比喻实在非常精彩,无法割爱,所以现身不现身不去考虑它了。

说到生命,除了植物和男孩,还有一头小山羊。山羊就是那种长胡子的羊,有人说它像是羊里的知识分子。羊一出来,那根树枝就有了切实的用途,挥动它也有了理由。它不是作为优美的道具凭空添加的。这比有些人为了拍照,临时抓点不相干的东西衬托自己好多了。小羊雪白,除了给我们另一种颜色,也可推想羊的主人勤快地照料它、爱它。这会儿,一切太平,“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如果我们在农村生活过,或者也放过羊,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看管”二字。没放过羊的各位请想一想,如果没有男孩的看管,小山羊怎么还肯呆在田埂上呢?再一次将心比心,没有老师,你们会一个个端坐在座位上吗?跳进田里大吃一顿,一定比“啃”田埂上的青草痛快得多。接着,大家不妨拿支铅笔做个“啃”的动作。啃,是不是一种很努力却不潇洒的动作?它常用来表现动物(当然包括人)专注于有限的那点点食物的场面。从这些非常小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细心周到,他选用的词十分在理。

在读这段的时候,我们差点把风和乌云忘记了。可是,如果没有它们的捣乱,前面的“悠闲”就显不出它的难得。我们今天在说“和平的日子”,同战火之中的人在说,感觉太不相同。本来,和平是应该的,悠闲也是应该的,生活中往往忘记它的存在。一直要到失去,这和平与悠闲才被我们关注。还是举例来说吧,我们平时并不感觉到自己生着两只耳朵,一旦被蚊子叮了一口,就会时时意识到它;如果不幸被拳王泰森咬掉半个,就更不能忘怀了。再如电影中,在坏事来到前,常用一段非常温馨的场景,有时还加上多情的音乐,让观众随后更觉痛苦。课文里当然没那么严重,只是在对比的手法上说,它和电影、和我们的耳朵是一样的。

“风来啦!”文章中一次次出现这样的叫声。本来是无声电影,这下子有声有色了。从效果上说,这喊叫也造成急迫感。

雨的前头是风,尤其是那种阵雨和暴雨。这时的风还是干燥的风,它似乎没什么害处,所以男孩并不慌乱,还笑笑的。它有点瞎忙乎,把庄稼叶子翻来翻去,把小羊的毛吹来吹去。我请大家再注意一下小羊的毛。为什么它会“被梳理好,又弄乱”呢?一种情况,风是乱吹之风,如旋风。可是看风从山的那边偷袭而来,看下文追着男孩跑,可见不是原地打转转的旋风。所以只可能是另一种情况了:不是风向变了,而是羊走动了。羊转了方向,因此毛就一忽儿顺了一忽儿乱了。我们再多想一下,这也在说,当男孩傻高兴的时候,羊比他敏感,已经不安了,不再是刚才的悠闲状态。

雨终于来了。如果没有雨,风作不了什么乱,看来它有自知之明,所以肯费力气推了乌云爬山。这会儿,乌云变雨(从科学道理上说,是积雨云里的小水滴和冰晶随云体发展而体积增大,上升气流托不住它,终于落向大地)。作者又一次用拟人的词语,陈说“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这么一写,乌云显得很委屈,可以把“罪责”推脱干净了。

我小时候猜过一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都不见。这线便是课文中说的“那又粗又亮的线线”,它没落在水里,而是还在天上,所以不仅能看见,还能数得清。有这样粗亮的线线,只能是夏天的暴雨。它是体积较大的冰晶在下降途中融化而成的。

作者再一次写“风来啦”。因为有雨的壮胆,风开始胡闹了。它不再满足于翻翻叶子、弄乱羊毛这些小动作,而是像个醉汉抱住树去乱摇,将声音都摇出来。我们知道,沿海地区的台风,常可将房屋摧毁,将大树连根拔起。这也很真实。但不是我们课文所要的。作者要渲染的不是灾难和恐怖,而是水墨画般的田野小景。那么,让树摇摇、哗哗几声就够了。

再一次大叫“雨来啦”,而且是瞄着男孩来了。这时的男孩不再笑了,他鞋子不穿地跑了起来。他应该是顺风在跑,跑得很急很快,有那个“噼里啪啦”作为伴奏。

作者这次把风雨排在一起叫了。如果仅仅是叫“风来啦!雨来啦!”虽然连风带雨地出现,也多少有点重复。作者聪明地换了一行,再大叫一声:“姐姐带着斗笠来啦!”直到这时候,画面里出来了第二个人,课文题目中就写着的斗笠总算出来了。我说换行聪明,是觉得如果放在同一行写,就没有那个突然的、喜出望外的感觉。正被风加上雨追得乱了脚步,抬头看见了姐姐和斗笠,那感觉有多好!

文章到这里,尽管没有空一行,但上面的故事和下面的故事仍可以分为两部分。中间有跳跃和停顿。作者把弟弟怎么见姐姐省略了,见了之后怎么样也省略了。这像是画中留出的空白。作者用笔用在最能出彩的地方。我们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可学学这种不写得太满的笔法。

“雨,只赶上洗洗斗笠。”前文说了,雨在追男孩,它本想把男孩洗洗的。这句话,从情节讲,是间接地说男孩躲到斗笠下了,从情绪说,有点奚落、嘲弄风雨的意思。看看,你们白追了。

风还是不死心,还在吹。它要看斗笠下有什么。

作者又一次显露他的匠心,他没有立即写到斗笠之下,而是从外面写起。翘起的小辫总是属于女孩,那么,那边的揽着山羊的胳膊就是男孩的了。在斗笠搭成的小房子里(我觉得小棚子可能更相像些,因棚是有漏空的,正好露出小辫和肢体,而房子四壁严实。作者也许是为了强调安定感),姐弟俩安适地坐着。作者不忘再添有趣的一笔,孩子们的“脚指头还在得意地动呢”。整个画面是不是非常生动?

对此,作者在另外的文章中注解:“其实,过去农村的孩子大半年光着脚丫,脚趾头能量很大,很调皮,有的孩子练得手一样灵活。”

这里提一下,“脚指头”最好写成“脚趾头”。“指”,多数情况下对“手指”而言;古书上偶有指脚的。“趾”,和“指”的发音一样,可以指脚(如:趾部),也可指脚趾。组词:足趾,趾高气扬。这也是人类复杂的地方,动物四肢平等,一律都用“趾”。既然我们已经不可能平等地把“手指”写成“手趾”,既然人的手太重要了,进化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不妨让它享受一下特权吧。(我后来查高风的书,书上写的是“趾”。)

画面过后,作者写声音。他总能做到“有声有色”,这使得文章有更多的描写手段,更多变化。

这一段不必多解说,各位都那么聪明,一看就懂。反正是欢乐的气氛。小山羊本来也是要笑的,可惜不会笑(据说动物中只有人会笑),所以只能咩咩两声。小弟弟在姐姐面前可以耍点赖,所以“得了便宜还卖乖”,竟说什么“可惜”。姐姐在弟弟面前是可以打他一打的。我们只听见打了一下,也就是说,弟弟没有还手。他大概觉得既然贫嘴,被自己姐姐打一打也是活该。本来掀动斗笠的是风,现在是笑声。因为心里高兴,雨丝写作“银线”,与金黄的斗笠,一金一银,正好对比。

最后的自然段让故事结束。从近近地听姐弟俩的笑声到远远地观看。暴雨已变成了“太阳雨”,东边日出西边雨的。

这篇文章的好处在于它很自然。那些画面和场景都是精心做出来的,有很大的修饰成分(这是危险的写法,很容易变得做作),作者仍然写得流畅动人,一气呵成。文末的那些笑声出自肺腑,令人愉快。

这篇课文讲完了。最后,我的提问是,如果我把最后那段话修改一下,删去两句出自作者的赞语,改成“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

还有一个小地方戏说一下:

弟弟问姐姐,你怎么知道雨来了。姐姐的回答是,“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的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我们用做游戏的心态来分析一通,如同此文一开始我的“侦破”。

他们的家在哪里呢?

乌云是从山的那边过来的。风和雨追着弟弟,弟弟应该是顺着风跑,这样才是追。送斗笠的姐姐应该是迎面出现在弟弟的面前,而不是也在他背后追他。我们从左到右排列的话,依次是:山,雨,弟弟和羊,姐姐,家。这样的相逢,姐姐和暴雨一在左一在右,比赛谁先到男孩身边,才更有意思。从“姐姐带着斗笠来啦”的“带”字也可以看出,因为暴雨连弟弟都没追上,姐姐是不必“戴着斗笠来啦”。

可是,他们的方位如果真像我说的,他们的家在哪里呢?风可以先吹一通,那乌云怎么会先经过那个窗前呢?乌云绕着山在盘旋吗?当然,宽松一点,把它理解成姐姐在哄弟弟玩儿,那就无所谓方位了。

我留心这些方位不方位的,是因为二十多年前,一位期刊编辑改我小说时,把一座石板桥的方位改错了,让一个出村子的人其实又走了回去。他改我别的地方,我很难同他争个明白,看艺术的眼光不一定相同,但他把方位改错了,这可是一证就明的啊。

更有一次,近年,我读朋友写上海的一部长篇小说,里面有很多东南西北,我却怎么都读不通。我只好去问她,你书中的那个姑娘是从哪里走进上海的?她告诉了我。我听了愣了一下,突然明白了:原来,她不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把东和西弄反了。许多年后,人家研究她的作品,还以为作者有什么深意呢。

最后要交待的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找到了高风先生。我们通了电话,承他惠赠大作《似有若无的年轮》一册,并写给我简历。有趣的是,他原来是我认识多年的一个编辑小友的父亲。早知如此,我直接找他女儿就行了。

这篇课文写于1985年。在《一篇课文》一文中,高风先生记述了他写我们这篇课文的缘起。1979年5月,为创作“长江组歌”,他和同伴沿江游历,在白帝城(就是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死去的那个地方),他因脚被钉子扎了,没跟团队去参观,独自留在了白帝庙外的农田,“让山水净化心胸”。

“山坡上,有个七八岁的男孩,手持一段树枝,放牧三五头山羊。山羊是可爱的动物,我幼时曾因没有自己的山羊而遗憾。那个男孩,小褂不扣,露出肚皮,见了陌生人又装出一副老练的样子,直似我儿时的同伴。忽然,蓝天上飘来个云团,又不知从何处袭来一阵风,把坡地里的大叶作物吹翻,稀稀拉拉洒下大雨点。我知道,来势虽猛,很快就会过去。再看男孩,他行若无事,正仰脸承受噼里啪啦的雨点,似迎接喜悦。这雨点打在皮肤上有麻酥酥的感觉,我身受过,便有同感,只是囿于礼法不能像他那样享受。但这情境却把现实和我的记忆重合了。幼时在农村,关于雨、山羊、姐姐的情景积聚很多,几十年后一回顾,仍历历在目,仍能真切地感觉到有斗笠不戴,淋得头发贴在脑门全身衣服湿透的清凉、舒畅。……这都激动着我。但没酝酿成熟,直至几年后才写出来。我已经记不起什么契机,让我把太阳、风、大雨点、田野、金黄的大斗笠和姐弟之情组合起来,努力提炼人的纯真、大自然的纯真。”

我们从高风先生的这段话中了解到:写作是需要契机的,一声“芝麻,开门吧!”石门轰然而开,沉睡中的以往的经历会突然苏醒,与眼前的事物重叠,在我们的脑海中浑然一体,以至于凝聚成新鲜的文字。

何许人也

高风,本名王劭,1930.10.30生,1949年渡江战役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北京解放军总部工作,又以志愿军身份到过朝鲜。在部队十年之后,1958年转业到南京,在《新华日报》任文学编辑近四十年。业余写诗和散文。

支持(2)中立(1)反对

陈村小大2楼个性首页|信息|搜索|邮箱|主页

加好友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

积分:

威望:

精华:

注册:

PostBy:

金黄的大斗笠(作者:高风)

____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____风来啦!

____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一片片灰绿。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乱。小男孩脸上的汗珠被吹干,换上调皮的笑意。

____雨来啦!

____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____那又粗又亮的线线,似乎能数得清。

____风来啦!

____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

____雨来啦!

____它向小男孩跑来。小男孩一定很急,连鞋都不穿,光着脚丫跑得饼里啪啦的。

____风来啦!雨来啦!

____姐姐带着斗笠来啦!

____雨,只赶上洗洗斗笠。

____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____金黄的大斗笠下:这边,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那边,露出一条揽①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在用斗笠临时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俩坐着,任凭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脚,脚指头还在得意地动呢。金黄的大斗笠下还遮着笑,遮着小山羊偶尔发出的华咋声,遮着姐姐和弟弟的笑语:

____--姐姐,你怎么知道雨来啦?

____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____--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

____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

____--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可惜……

____啪(是一只手打在另一只手上)。

____--嘻嘻。

____-一咯咯①笑声冲出银线织的雨帘,笑声掀动金黄的大斗笠。

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3、斗笠的梗概怎么写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更有一些旅游胜地,

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十分受人欢迎。许多家庭,往往在墙上挂上一斗笠作为装饰,亦赏心悦目。

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说文》中提到一个“簦”字,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斗笠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国语》)。古诗文中,故常蓑笠并用,“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唐储光羲《牧童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其中有名的《斗笠舞》,人说《斗笠舞》悠悠,曲悠悠,步悠悠。

4、盗墓小说前十名

盗墓小说前十为:《鬼吹灯》、《盗墓笔记》、《盗墓之王》、《返魂香——别动死人的东西》、《我的盗墓生涯》。

1、《鬼吹灯》天下霸唱

盗墓贼下到古墓之中,开馆之前要在东南角点上一支蜡烛,若蜡烛不灭才能开馆,若蜡烛熄灭则不能触碰一物,这是活人和死人之间的协议。

这本经典盗墓小说排行榜前十名中讲述了一列考古队从精绝古城开始到巫峡棺山的经历,作者运用充沛的地理知识和想象力,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奇妙世界。

2、《盗墓笔记》南派三叔

从七星鲁王墓,到海底墓,到秦岭神树,到云顶天宫,到蛇沼鬼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吴邪意外翻开了爷爷留下的一本笔记,被其中的秘密所吸引,踏上了他在各个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跋涉的道路之路。

三叔对于古墓传说等等很有研究,再加上他的想象力和丰满的人物角色描写,使得盗墓笔记成为很多人最爱的小说。

3、《盗墓之王》飞天

盗墓之王杨天在十五年前神秘失踪,他弟弟杨风有着特异功能,能够与自然的神秘力量交流而不受伤害。

十五年后杨风走进了埃及金字塔,又跋涉到日本海底墓、百慕大海底、秦王阿房宫等神秘的古墓,发现了哥哥失踪的秘密。原来他被困异界,而这一切与地球的安危息息相关……

4、《返魂香——别动死人的东西》赖尔

南大文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方鸿卿在南京博物院实习,寂静的博物馆半夜常常发生令他心惊胆战的怪事,这些有着历史古韵的文物,似乎有着不一样的灵气。

他终于下定决心,将六孔箫归还到古墓之中。他与另外两位朋友在这本经典盗墓小说排行榜前十名中与盗墓贼和贩卖文物的老板斗智斗勇,经历了一系列奇异事件。

5、《我的盗墓生涯》道门老九

主角的父亲一辈人通过盗墓发家致富,后来因为盗墓贼的身份而逃亡香港。十五年后,主角为了自己的生存也选择了踏上上一辈人的老路。

有着父亲留下的特殊暗号,他的路会不会走的更畅通呢?武侯祠,昆仑奴,阴兵……未知的世界让人忐忑不安,广阔无垠的禁地,究竟会隐藏着什么让人望而生畏的东西。

5、《金黄的大斗笠》主要讲什么内容?

金黄的大斗笠,高风创作。是一篇写景散文(写雨的),描述了一幅风雨同舟图,课文讲述了姐姐给弟弟送斗笠,姐弟二人在金黄的大斗笠下躲雨、谈笑风生,表达了姐弟之间浓浓的亲情的画面。

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描述了一幅风雨同舟图,课文讲述了姐姐给弟弟送斗笠,姐弟二人在金黄的大斗笠下躲雨、谈笑风生,表达了姐弟之间浓浓的亲情。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8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