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仙侠 都市 历史 网游 科幻 言情 其它 男频 女频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131章

作者:神迹 字数:1198 更新:2024-03-10 07:09:42

阅卷合格,录进士试卷供皇帝审阅,诸科则只录姓名。皇帝御定以后,先各书姓名分散报捷,次日再放榜唱名。

士子向皇帝谢恩以后赴国子监谒见孔子像,接着在琼林苑举行两天闻喜宴,首日宴进士,次日宴诸科,都算是皇帝赐宴。

宴罢及第者题名刻石于贡院,再由状元牵头,召集同科举人择日聚会,称为期集,列叙姓名、乡贯、三代,叙同年关系。

最后登科之人赴吏部试判三道,称为关试,作为吏部选官时的参考。】

【而淳化三年,赵光义最后一次开科,也创新了两个制度。

一是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度,即考官在奉诏知贡举时当场就入贡院,与外界隔绝往来,使其不能预先接受请托贿赂。

二是殿试时首次实行糊名考校法,即把举子的姓名籍贯糊去,防止徇私舞弊,这一制度后来也推广到科举制的各种考试中。】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赞许地点头,放松身体,坐了下去。这都是他的功绩啊!先前的科举,林林总总的,都颇为杂乱,都是他一力主导才形成了种种制度。况且,自隋文帝开始科举以来,录取的人数实在是少,导致科举不过是名头好听的一种选才方式,就连他的兄长,每科录取的士子也人数不多。

这如何能够真正使科举制度起作用?

也是他赵光义,大幅度扩大了录取人数,这才使得科举的触角延伸至朝堂天下各处,把科举制变成了真正的科举制。

宰执重臣们也俱都与有荣焉。虽然目前占据朝野重臣位置的仍有一些非当今官家的科举出身,但也有不少已经换上了太平兴国二年以来录取的士子们。况且,这些年的科举,也不乏已经为官之人去考,只为了获取一个好名头。

再者,闻喜宴后,同科士子聚会,那可已经形成了不少基于乡贯、同年、师承的群体,密不可分,就是为了此,他们也必然要赞美并坚持推行如今的科举制度。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吩咐身边侍从将这些关于科举制度创新的要点一一记下,毕竟他大宋早已决意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他本人也一直在举行科举,这些新制度眼下就可以纷纷施行,不存在什么阻力。

不像唐时,尚有势力庞大的世家贵族,对科举的推广加以阻挠。

接着,他又注意到了一句话——“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这看似是在赞美科举士子,但一个“乃好儿”的定论,似乎又有些许不妥。韩琦必然是一个科举出身之人,但那狄青又是何人?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称帝建国后,也没有落下科举。虽然在场的心腹重臣们目前仍有不少是老臣出身,但他们家中也有子侄参与科举、获得官身,自是对科举持有肯定态度。

何况,经过两宋数百年的科举制度、文官统治,到了如今,科举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既然天经地义,那又有什么可疑问的?

也是由此,不少人对于赵光义的态度转变不少:“宋太宗虽于边事不利,但确实完善科举,此事功在千秋……”

皇子们对此倒是没有大臣们那么大的感触,毕竟他们又不会参加科举。

朱标道:“但是不管如何,宋太宗对科举各方面制度的完善,确实为朝廷大大增加了选拔人才的渠道、数量和便利性,这对于我们大明也是有利的。”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29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