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仙侠 都市 历史 网游 科幻 言情 其它 男频 女频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46章 太宗篇46 军售 枢密院变局

作者:芈黍离 字数:5288 更新:2024-01-09 22:32:33

进入冬季,朔风裹挟着北方的寒意持续南下,皇帝刘旸又披上了那件缝缝补补穿了二十多年的貂皮袄子。

垂拱殿内,枢密使曹彬与兵部尚书向德明奉诏觐见,君臣三人就海外封国事宜,进行一番商讨。

讨论的事情离不开援助事宜,且显然与军事相关,具体来讲,就是林邑王刘曙向朝廷打了一份报告,希望朝廷能够调拨一批军械、马匹,以御敌寇。

这也可以算是半岛战争的后续了,真腊虽然与朝廷媾和,但与林邑国、临海两国之间的争端,却没有停下,相反,在真腊国稍微缓过劲儿来后,愈加激烈。

相比于北面的兵马土地损失,占领了河洲地区的林邑国,才是卧榻之侧的威胁,如鲠在喉。

因此在取得与大汉中央的罢战,在确认汉军大规模撤军之后,大量的真腊士兵开始南下,除了从都城“吴哥”派遣的中央军队,还包括一大批在汉军袭扰中损失惨重的贵族、部族私军以及真腊平民。

不得不说,经过那么一场与大汉帝国的战争之后,真腊国被打痛的同时,作为统治主体的高棉人也觉醒了一定的民族意识(姑且称之为民族意识)。

事实上,从真腊与林邑相争,并演变到主动进攻大汉安南,这都是半岛土著国家面临危机下,几乎本能的一种反应。

而今日这一幕,或许早在三十多年前,在大汉商民扬帆南下,海军舰队横海出击之时,就已然注定。当与真腊联系紧密的南洋诸国逐一为大汉消灭之后,亡国的危机与阴影,就彻底降临到真腊国的头上了。

虽然被中央帝国视外蛮夷之流,但世居半岛的高棉人,也是一个成熟的文明,有自己的信仰,也有一套国家管理体制,是不可能束手就缚的。

不知觉间,真腊不再视中央帝国为天朝上国,相反,那是贪婪残暴的洪水猛兽,需要严防死守。

于是,与林邑国的冲突多了,驱逐杀害汉人商民的情况增加了,乃至于发生了这么一场直接挑战大汉帝国体系的战争。多少有那么一丝悲情,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高棉人失败了,但至少挣扎过。

当发现中央帝国大不好欺之后,真腊国这边也不得不认怂服软,考虑起一些实际的问题来。而在雍熙六年下半年,对真腊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如何抵御乃至反击林邑、临海这两个“虎狼之国”的入侵。

当真腊国组织反击,大批军民南下之时,林邑国这边的压力自是陡增。打仗,汉军汉民都是不怕的,而正面对决,凭借着出色的装备、组织与指挥,不说以一当十,以一当五总归是有自信的。

但真腊人长期的拉扯之中,也长了经验与教训,不再莽撞地与汉军硬碰硬,而是充分发挥其优势,本土作战与人口优势。

而这两点,恰恰是时下林邑国之短,作为统军主帅,刘珙率军三次出击,都击退、击溃来犯之敌,并且取得破敌两万余人的战果,但从战局上来看,真腊人却在不断南下,夺回了不少城镇、据点、土地,甚至将汉人赶出了洞里萨河流域。

归根究底,还是在半岛战争中林邑国步子迈得太开,吃得太饱,撑到了。以其人物力,实在不足以在保卫国土、弹压不臣的基础上,再生顶硬抗高棉人的反击。

但是,不能抗,也要抗,但需要讲究方法策略。后经大将刘珙一番琢磨之后,提出了一套御备措施,核心就八个字:立足于守,出动出击。

刘珙认为,若拼人力,即便再从国内移民二十万,也未必拼得过真腊国,并且那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

而真腊军民不断袭扰驻军,杀害汉人移民,挑动国内部族叛乱,也恰恰打在林邑国的七寸上,毕竟他们对国内的掌控力,很难谈有多高。

于是,综合几个月对真腊国反击作战暴露出的问题,刘珙提出了他的防守策略。那就是立足于巴山、巴南、茶岭、新市几座湄公河下游的堡垒防御真腊军之骚扰进攻,保护移民,弹压部族,在此基础上,组建骑兵,提升机动能力,派遣精干力量,不断北上反袭扰真腊国。

如此,不仅可以通过抢掠夺取一定人口与物资,还能打乱真腊人的节奏,总而言之,就是要拿下防御的主动权,被动防守,只能左支右绌,立足于战,将战火烧到敌国,方可保境安民,恢复生产

而要短时间做到这两点,就离不开朝廷的支持了,首先保证一套坚实的防御体系,林邑国这边首先想到了火炮,其次组建高机动的出击力量,半岛缺少的马匹,自然也想着从母国引进。

于是,一道委屈而动情的求援书,最终上呈到洛阳殿堂,摆在皇帝刘旸的案头。

对于此事,刘旸暂时没有表态,而是想听听曹彬与向德明的意见。结果,向德明有限支持,曹彬谨慎反对。

向德明是在安西待了十年的,深知开拓之艰辛,而林邑国的请求也并不过分,火炮作为国之利器,不管是在进攻,还是防御上,都能提供不俗的助力。

曹彬的反对,则是基于中央帝国在安全上的谨慎,火炮终究是国之利器,若是对封国武装太过,虽同出一源,未来若是为患,恐难制之

向德明以为,前前后后,朝廷给安西三国提供的火炮,已有两百多门,安东也有十多门,南洋封国有求而拒之,未免厚此薄彼。

曹彬觉得,此一时彼一时,安西的火炮,有试验性质,大起西征之时,先帝也未封国。当初的安排调度,不适用于今朝,且不管火炮还是战马,价值都不菲,大举提供,必伤国力,耗费民财,这又与省减负担的封国初衷相违背,也不符雍熙之政云云。

对曹彬的说法,向德明显然不敢苟同,直接指出,大汉封国,并不是与诸国彻底断绝了联系,血脉相连的感情,也需维护,有些投入,也是必要的,并非单纯的付出。

至少,在大汉商贸日益繁荣,尤其在海外贸易日益壮大,朝廷税入逐年提升的情况下,若没有封国坚定坚持地拱卫大汉、保护汉家商民经营开拓,朝廷又如何从中获取那诸般好处。

显然,作为一个开宝时代中后期的典型“开拓人才”,向德明的见识与视野是彻底打开了的,他未必能像世祖皇帝那般预见未来,也没有去过南洋,但吃过开拓之苦的他,在封国以及对外事宜上,思维与认识至少没有被局限,建议决策上也更实际、灵活。

针对曹彬的疑虑,向德明又提出了一种见解,那便是大汉更为成熟威力更大的第二代火炮,已然在各大军中及关卡、要塞中列装,封国若要,可将既有的第一代火炮划给封国,即便有些缺陷,但同样能使用。

封国也没有嫌弃的余地,同时,可向封国收取一定的费用,由此促进大汉火炮的更新换代。甚至于,向德明还提出,若是朝廷不给,诸国也会想办法自行研发。

火炮的技术,说难也难,但花费心思钻研,总能有所得,何况,封国也有的是办法从国内取得一些支持,除非大汉对他们闭关锁国,也只能延缓那个速度。因此,在火炮、火药这种先进武器上,没有太大必要对封国设置障碍。

向德明的建议,显然给刘旸打开了一个新思路,并且越想越觉妙哉,于是,在认真的思虑之后,刘旸拍板了。

从武库及军中,抽调“I式”火炮一百门,配上弹药,援应林邑国,弹药附赠,但每门炮收取500贯的钱,运输则由枢密院安排,在海军训练计划中制定一个远航,顺带着把炮带去。

至于刘曙索要的战马,就更好解决了,大汉国内都不禁止马匹买卖交易,林邑国同样花钱购买就是,只不过,由官府组织,收马卖马,数量能够保证,价格还会优惠些。这件差事,刘旸又准备交待给寇准了,让他在安南道就近筹集马匹,转卖林邑国,那边的气候,想来也更加适合南马

相比之下,还是刘曙提出的关于火药技术援助值得犹疑一二,不过,考虑之后,刘旸还是决定,由兵部派遣工匠及技术人才,远赴林邑,帮刘曙建立起一个火药工厂来。

而林邑国的军事技术求援之事,也算给诸国打了个样。在后续,其他诸国听闻此事,都有样学样,求到朝廷,对此,朝廷态度是,南洋封国,照林邑之事安排,没有任何问题,就是安西三国,稍有波折,最终还是同意。

唯有安东国,朝廷只提供有限支持,调拨了几门炮,至于更多,没有。原因也很简单,安东国一少外患,二无大敌,要那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做什么,以其当下的实力,足以守国护民。

当然,根本原因,还在于,在许多军政大臣的眼里,安东国若是太强大,威胁的不是北方那些胡族,而是辽东道,是大汉朝廷。

而朝廷又一次的区别对待,让安东王受伤的同时,那股不满不甘的怨气,也持续积攒着

“陛下,臣乞骸骨,离朝告老,归养田园,恳请恩准!”在雍熙六年最后一个月,当所有人都期盼着冬去春来,等待万物复苏之际,枢密

使曹彬觐见皇帝刘旸,提出这么一个请求。

闻此请,刘旸直接愣了下,手中朱笔放下,抬眼凝视着曹彬,一脸的不快,道:“曹公若以林邑之事未从谏纳言而辞官,朕断然不许!”

“陛下误会了!”听其言,曹彬立刻拜倒,语气诚恳地解释道:“臣年事已高,又疾病缠身,实难堪枢相之职。昏昏老臣,实在不敢再僭居庙堂,尸位素餐。

而况,如今朝中人才济济,年富力强、可当其任者,更数不胜数。臣这冬烘老朽,再待下去,只会汗颜”

说这话时,曹彬甚至忍不住咳嗽了几声,似乎想要证明自己身体是真不支了。

听其陈情,刘旸的脸色缓和了几分,这才仔细地打量着曹彬。眼前的老臣,已是68岁高龄了,年近古稀,一头的华发,满面的沧桑

于是,在对曹彬陈情默默地进行了一番判断之后,刘旸又是不舍,又是释然,拖拖沓沓地同意其告老致仕。为表重视,刘旸还封其为太尉。

曹彬告老归养,对大汉朝局的影响是重大,除了世祖老臣又退一人之外,更重要的,是枢密使这个重职空了出来。

在大汉权力的上层建筑中,任何一个位置的空缺,都会引来无数秃鹫的觊觎与争抢,何况是枢密使呢,这可是掌握全国军机事务的重职。

当然,和以往一样,此次争夺枢密使位置的,还是以一干武臣勋贵为主,几十年了,大汉枢密使,从来都发迹于行伍,且基本出自勋贵群体。

这一次的结果,也不例外,而唯一让人意外的,或许是刘旸在综合多方人选之后,选择让年已63岁的老臣高琼接替枢密使,要知道,高琼可是个实实在在的庶族。

当年,高琼升任兵部尚书时,就已经引发了不少议论,不过那时是世祖皇帝定的,没人敢反驳,而高琼的资历也够,但在很多人看来,兵部尚书就是其极限。

但谁也想不到,十来年后,高琼竟以如此高龄,担任枢密使,这可就跌破人眼球了,也让一干积极争取的勋贵十分不满。

只不过,如今已不是雍熙元年了,即便再不满,除了抱怨两声,敢于炸刺的人也实在不多了。今上,可同样是对他们具备生杀大权的皇帝。

而在高琼接任枢密使的背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大汉的军队,当家做主的依旧功臣老将为主的勋贵群体,但与此同时,一大批“平民将领”,也在不断被提拔,尤其在刘旸开始对军风、军纪大力整顿之后,更加大了提拔力度。

高琼,恰恰就是“平民将领”所能达到的巅峰了,意义极大。

在高琼就任枢密使的同时,枢密院还发生了一项重要人事变动,那便是致远侯郭良平,奉调入京,担任枢密副使,仅次于高琼的“第一枢密副使”。

这已经是郭良平第二次担任枢密副使了,但与前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的郭良平,底气更足,气势更凶,是载誉而归,是带着灭国之功、完成世祖分封大计的凯旋。

同时,这一次,海军的地位也不一样了。因而,郭良平的二度还朝,朝中再无人敢拿资历、功勋等等去攻击他了,郭良平也是实至名归。

当然,在郭良平调任的背后,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经过前前后后近三十年的打拼,郭良平乃至郭氏家族,在南洋海军、南洋地区的实力与影响力,都有些膨胀了,尤其是率军攻灭三佛齐国之后,已经到破坏地区平衡的地步了。

因此,他必须得挪一挪位置,今后,郭氏家族在海军以及南洋的影响力还会持续发挥,但郭良平本人却是不可能再有回南洋的机会了。

而对郭良平升任,最高兴的,莫过于海军将领以及那些海军功臣勋贵了。

从高琼到郭良平的职位调动,也揭示着至少在雍熙时代,发生在大汉军队内部的一些微妙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也是自上而下的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10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