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仙侠 都市 历史 网游 科幻 言情 其它 男频 女频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两百八十三章 对应的空缺

作者:南非巨头 字数:2685 更新:2022-04-08 19:44:58

通俗一点,用类比的方式来描述,“进食”会比较好一些。

扩张解释的话,任何向外,“寻找食物”、“寻找同伴”的行为,都可以追溯到这种情况上。

但是,这不是“是”。

也不“一样”。

关于这个学说的观点,尧言的记忆并不算深刻。

没有什么确实的、能够明确看出果是果、因是因的证据。

毕竟,在生物的演化史上,也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螺旋。

用谣言来做比例吧。

一个谣言产生了之后,它本身又会滋生出另一个谣言。

而对于前一个谣言来说,这第二个谣言反而又成为了第一个谣言的证据,帮助它稳定了下来。

人们或许会比较喜欢用“惯性”这个词去描述这种螺旋互相影响的螺旋状结构。

在这个假说里,这种基因层面的“结合”又或者说“捕食”、“吸收外界物质”的功能,作为一切的起源。

从这里出发,开始描述“认知”结构。

在这个假说里,“认知”的结构就是“配对”。

不,更准确地说,是“规划”一个轮廓,然后按照这个轮廓,去寻找“对应”的东西。

不是实质上对应,而是结构性对应。

比如说,地上有一个坑,为了把这个坑填满,所以要去找各种东西来放到里面。

然而,问题就在于,要填坑,不是必须要找土来填。

或者说,只要能填满这个坑,只要符合“填坑”这个条件,就可以倒进去。

无论是沙子石头石块、金属、叶子、木头都可以。

这一点,听起来或许“不可思议”是不是?

碱基配对不应该是固定的吗?

什么基团配什么基团,不都是定好的吗?

——谁定好的?

还是那句话,不要把一个由无数细小结构,有复杂联立和冲突的内部结构简单地统合为一个整体。

这就好比“合力”。

地球上的一个物体,它最终表现为向下落,与重力影响方向一致,所以它就只受重力影响吗?

又可以以人为例子,人的肚子饿了,想要吃东西。

人会吃什么,不会吃什么?

鸡肉羊肉牛肉猪肉都是肉,都可以吃,能填饱肚子就行。

但是,人肉呢?

“不能吃人肉”这个判断,是后来的“修正”,还是建立在“吃”这个行动上面的,一开始就把人肉排除在了食谱之外?

人肉是因为什么被排除在了食谱之外。

因为是肉?还是因为是人的肉?

到底是“肉”的标签受到了排斥,还是“人”的标签受到了排斥?

在这个认知结构的构想中,人的“意识”,人的认知,也是一个“填充物”。

如果将这个结构的原始驱动力作为“本源”,那么,人的认知,就是为了填充“对应空洞”而产生的构合物。

这个认知的构合物,就是人们一般意义上的自我意识。

从这个认知结构的产生原理假想,来描述认知本身的意义,就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所以,这种为了存在而存在的东西,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

前者是对结构机能的描述,后者则是自我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设想。

然而,如果真的这里就觉得结束了,那么一切反而会简单很多。

但是,问题就在于

这个空洞本身,还会继续产生“空洞”。

这个因为“对应”,因为“空缺”而被填进去的东西,原材料是什么?

空缺因为被填满了,所以就消失了吗?

不,这个预设的“满”,本身也是一个空缺。

空缺并不对应“满”。

或者可以说,这个“空缺”,它更接近“需要”这个概念。

谷蹁

我需要“需要”。

不是很好理解?

这么说好了,把东西“填满”不是它需要的“对应”。

而是“把东西填进去”才是它需要的。

为的是“填”,而不是“满”。

吃饭吃饭,一般人都会有个“我要吃饱”的想法,但是,这个原始机能本身并没有这一套底层逻辑。

它是原始的,是基础的,是简单的。

它的目的就是“吃”。

无穷无尽的、没有边界的。

觉得反直觉?

如果没有边界,那么为什么我没有感觉到?

引力也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世界为什么没有全部捏在一起?

这个反例其实不太合适,不是个好的例子。

可惜尧言也没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去找到一个足够准确的例子。

“对应”,“空缺”,是原始结构带来的一种原始的驱动力,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空缺,各种各样的“黑洞”。

然而,这些“空缺”,又继续堆叠,作为下一层级的驱动力,形成了新的对应空缺。

而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层的“自我”参与了进来。

也就是第一个空缺中产生的“意识”。

但是,问题就在于“意识”本身具备“认知能力”。

然而它本身又不是单一的,作为众多“空缺”的缝合物,被拉到这个第一层空缺内做填充物的一堆物质,这些东西本身也有原始驱动力。

“空缺”并不能被填满。

但是,被填补到第一层空缺里的东西,其本身的构成是有限的,它会一一找到“对应”。

这里并不是说它们找到了可以填满自己“对应关系”的事物,而是它们作为一个“统合体”,有着一个模糊的轮廓。

它们有了大致的形象,它们的“需求”,它们的对应范围“变小”了。

变得“具体”了。

有“可参照的对象”了。

尧言比较习惯把这个阶段称为“镜像”阶段。

虽然还是相当模糊,但是,“轮廓缩小”了。

但是,实际上,“轮廓”真的缩小了吗?

不,按照这个学说的推想,这只是第一层“意识”根据自己“能够认知到的一切”去锚定了一个“新的对应关系”。

新的空缺产生了。

新的空洞产生了。

再然后,产生了第二层“意识”。

以此类推,一层又一层的空洞,一层又一层的对应空洞,让人们逐渐具备了足够清晰的认知关系。

用个例子来说,最初的空缺可以比作一个黑洞“我需要把东西填进去”,但是,因为根本没有足够具体的标准,所以把一个星系填了进去。

而这个星系本身作为被填进去的东西,它是受到影响的。

但是,和最初的驱动力不同,这个空缺因为引力的“平衡”,“稳定”了下来。

只是这个“稳定”也是个模糊的、不确定的标准,在很多细节方面,它也并没有达到“平衡”。

所以,它将自己与空缺的对应关系,作为一个“平衡”的标准,确立下来。

按照这个做标准,让自己的空缺去牵引各种星团过来,达成一种“平衡”。

而这种平衡,又构造出一个新的“空缺”。

一个个“空缺”和没有明确标准的、模糊的“平衡”,逐步推进、递进,形成了各种“细节”上的需求。

或许又应该反过来,最初的驱动力是行星,然后扩大到黑洞。

但无论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洋葱”或许是个比较形象的例子。

人的意识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而是由一层又一层不断牵连的东西拼合出来的。

最底层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一个个没有具体标准的原始驱动力产生的、模糊的“对应关系”。

而在这个“意识”不断清晰化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个不断把外界或“自身”事物附会上去的过程。

其中一个阶段,一般被称为——

“性化秩序”。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